close
上次向大家報告十一月中旬的兩次同學聚會的機會,果如預期反應不很熱烈,華岡德文系的返校日,本班只有Anja和我參加,11月15日來我家的聚會,除了Anja夫婦外,還多了何老大和浦美寧。不過不管反應如何,總是有些美好的事物和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在努力打拼的這段階,並且處於全球經濟風暴的當下,偶而也能放慢腳步,或放鬆心情,將二十餘年前的情緣再回味一番,也許那其中還貯存一些再衝刺或快樂的火種呢。
先說11月8日的校友返校日,這是文化大學舉辦的校友返校節活動的一部分,有些系所會配合邀請系友返校。德文系的位置在今年六月以後,又有了大變動,雖然還是在大仁館二樓,不過面積縮小了一些,除了每位專任老師各有一間獨立的研究室外,辦公室就只剩一間系主任辦公室、一張助教辦公桌,以及一組待客沙發的空間。換句話說,當年供同學們談天說地或籌辦社團活動的「系館」空間已經不見了。學校多了很多個人使用的空間,例如網咖、室內運動場、美食街等,但同班同學混在一起的機會似乎少了一些。
聚會時見到了久違的彭雅卿老師。相信大多數同學都是從彭老師開始四年的德文課程,這也是教過我們的老師中,唯二還在德文系任教的。另外一位是Frau Pause,不過這次沒有參加系友會。
文化大學這幾年應該賺了一些錢,硬體建設看得出長足的進展。還記得大家以前沒課的時候,只能在系館鬼混,每周二次的大忠館電影,已經是最大的享受了?現在不太一樣了,整體上面,每間系辦公室都改用現代化的裝璜,除了部分建築保留傳統的宮殿形式,以及部分樓梯刻意保持古舊結構外,其餘都已脫離當年陳舊且因陋就簡的樣貌。
德文系的老師們也比以前年輕化了,當年教導我們的老師們,大家比較有印象的應屬歐福老師、黃璧黔老師、鄭壽麟所長以及辛達謨主任等。其中前二位已經到德國去了,後二位則已過世多年。
學生的受教也比以前多元化些了,例如專門提供三年級同學申請的交換學生計劃,讓同學們可以有一學期(或一學年?)的時間可以在德國就學,學分可以採計,雖然須額外負擔約30萬台幣/年的費用,不過同學的申請率還頗高的,聽說每年都有2-30位同學前往德國遊學。聽學弟說,對德文的學習還真有幫助,而且除了在校外,他們也多利用課餘時間到其他地區或國家旅遊,感覺頗有收獲。
雖然如此,大環境對德文系的學生還是不利的,聚會時很多學弟妹懷疑德文系畢業能做什麼?這問題當年就困擾著我們,沒想到二十多年後還是如此。有些學弟妹就業有成,但大部分人提出的建議,卻是「要把英文學好」,還是有點諷刺。
再來就是11月15日在我家的聚會,為了這次聚會,我事前連絡了一些北部的同學,有些新的動態先向大家報告一下。有幾位同學前幾年才取得連絡,但現在有斷線了,陳麗容的E-Mail已經失效,手機也已停用,希望是暫時現象。徐嘉麗已經從匯豐洋酒離職,我在她的手機裡留言,但未獲得回覆。有些同學有了新工作,張敏中離開航運公司後,去了一段時間的芝加哥,現在回來自己開貿易公司。林立中還是做不動產仲介,並已改名為大賣不動產,聽說目前生意還頗有進展。這二位都採用了新的E-Mail,請記得更新你的連絡人資料。
雖然很多同學沒空參加這次的聚會,但這個小小的午餐與下午茶之約,還是頗有趣味的。
第一個令人驚豔的當然是精緻的午餐,那是有本人親自掌廚的印度正統咖哩雞肉飯搭配道地德國香腸開味菜。保證台灣百大企業老闆、政治領袖,沒有人有那個口福享用過。下午茶則有印度原裝進口的lipton阿薩姆紅茶,美味的茶點則以Anja帶來的蛋糕和麻糬壓軸,其好吃的程度僅次於正餐的咖哩飯。
不過坦白說,這次聚會最主要的客人,應非Anja的先生昆良兄莫屬,因為其他幾位女客一來,就嘰哩呱啦討論起那些平常不太用得著的杯子、盤子、水壺等,什麼牌子、什麼款式等的,還好有昆良在,不然我可能就悶死了。
下面是兩張合照,左圖最左邊是我太太侯詠沛,最右是陳昆良。


另外,一時興起,幫浦美寧大美女拍了張獨照。請注意,如果當事人對本張照片的品質仍有所不滿,請體諒有些可能是時間的因素所致,非可全然歸罪於攝影者。
全站熱搜